
的士牌牌價暴跌而業界慘不忍睹之外,小巴牌嘅牌價同樣暴跌,而且對比高峰期嘅叫價,跌幅逾九成,可謂死傷枕藉。如今叫價90萬而實價應該得返70萬甚至更低,小巴牌可謂形同廢紙。如果再睇返小巴牌嘅發展歷史,牌價呢樣嘢真係得啖笑。
小巴牌叫價曾經响最高峰期達近600萬,更曾經試過叫價逾700萬,可是交投近乎欠奉,好聽啲講就曇花一現,唔好聽啲講就吹極唔起。撇除由武漢肺炎延伸出嚟嘅跌勢,小巴牌嘅所謂價值,受制於車輛、營運模式,相比的士可謂處處受限,甚至係綁手綁腳,根本欠缺足夠支持。
首先,小巴牌價同車租係有直接關係。當中仲涉及銀行、財務公司嘅借貸操作。小巴牌 (以至的士牌、旅遊巴牌) 嘅借貸同物業按揭嘅借貸有相同之處,就係銀行、財務公司會有一個估值,作為批出貸款嘅基礎理據。但响實務上就完全唔同,事關物業估值會基於一堆由1841年以嚟嘅政府賣地為基礎,加諸過去成交記錄等嘅指標數據而出現,最重要嘅係有地契同田土廳註冊存檔具法定效力嘅文件作為 supporting。然後先至到評估借款人嘅還款能力去批核到底買唔買得起呢層樓。

(資料圖片)
但小巴牌嘅估值就「惡搞」,一來循資產嘅角度,汽車價值必定隨年月下跌而最終歸零,即係無可能基於一部「車」而得出估值,二來係小巴牌從來無進行過類似的士牌政府拍賣嘅程序,即係無一個具法定效力嘅 initial value,即係循公共行政角度,小巴牌係Zero Value;引伸至財經角度,理論上係無法衡量出「資產價值」嘅東西。亦即係話,「小巴牌」牌價從來都只係口講口賠。
咁個「估值」係點樣嚟?幾十年嚟,小巴牌嘅「上會」只不過係類似信用卡/私人貸款嘅概念進行 ── 基於收入而批出簽帳額/貸款。假設一部小巴嘅車主「每日租金收入」 $1000,即每月租金收入 $30,000,財金機構就會估算車主可以拎幾多出嚟俾銀行。參考返物業按揭嘅還款佔申請人收入約45 – 50% 計算,即車主每月可以向銀行/財務公司「進貢」約 $13,000-15,000,乘12個月即每年有約 $160,000 嘅供款能力。將呢個數乘以10年、15年、20年甚至30年,再計算「批出成數」同想收取嘅利息,例如批出八成而 2.5% p.a. ,還款期15年就得出「估值」$2,900,000,20年就得出 $3,900,000….. 如此類推。而啲車行就拎嚟作為「牌價」嘅叫價。

最快記錄都要23分鐘先至走完一轉返到黃埔花園
(資料圖片 Credit: Terence Tse)
不過,無論係2017年之前嘅16座位也好,之後嘅19座位也好,每部車嘅運載能力封咗頂,衍生出嚟車費收入亦已經封頂。理論上可以走多幾轉,但實際上即使客量充足,每一轉嘅行車時間係唔會縮短,例如昔日幾乎全日大排長龍捷輝嘅6X號線,往返黃埔花園至尖沙咀,快極來回都要接近25分鐘,意即可以行駛嘅轉數就梗局。
第二,若要加價以增加收入,難度相當之高,甚至綠VAN比紅VAN 更難,因為要經過運輸署審批,而審批過程中都必定受到地區人士嘅阻撓,甚至一如「黃埔花園鹹魚」 ,公眾嘅心態根本唔想俾多一個仙。

第三,遇上例如鐵路通車,想開拓第二啲路線,紅VAN 就涉及黑道勢力,綠VAN就受制於運輸署 (詳情可睇返呢篇文章)。言下之意,小巴於一般經營而言根本係死路一條。試問牌價如何具備上升嘅條件呢。
有說法「19座位」係拜鐵路教之外另外嘅致命一擊,原因就係等客時間耐咗…… 要知道近十年嘅紅色小巴嘅運作模式都形同綠VAN,非繁忙時間站頭等客有時間限制,所以呢個講法係唔成立的。真正嘅原因係「19座位」嘅車款變化,由過往嘅所謂「短陣」(車長約6.3m) 變成「長陣」(車長約7.0m),燃料、維修保養嘅開支都大咗。就是「豐田無嘢整」呢個神話都變成歷史,加上宏觀嘅客量需求無乜增加,此消彼長,就成為牌價嘅利淡因素。

由重量增加形成對引擎、懸掛、迫力系統嘅損耗亦都大咗,係理所當然的
(資料圖片)
不錯的,隨住鐵路霸權嘅擴展,表面上無論紅定綠,小巴的確無運行。原因就係現有嘅政策同行政基制。紅VAN 想拓展,只能在小巴禁區以外嘅夾縫中尋找可行性。某地產發展商將之用作變相村巴,成效如何有目共睹。對於整個小巴行業根本杯水車薪。至於綠VAN,承如前段所指,受制於運輸署嘅審批,就是每年嘅所謂新路線招標,我夠膽講,幾乎全部都會蝕到趴响度。你諗到條新線嗎,So Sorry,運輸署唔會俾你不凸止,甚至轉過頭掟咗俾專利巴士公司。更加睇到小巴行業根本死路一條。
由此可見,講嚟講去都係來自政策同法例嘅問題。此乃不爭的事實。縱有講法萬宜水庫於公眾假期「同業增援」係打開先例嘅缺口,但我會講一句「要不是『血濃於水的同胞』响小紅書嘈到拆天運輸署哪會做呀!」

不過「19CEO」話要跟政府劇本喎,咁咪連埋馬生齊齊燒咗接近400萬之後就乜事都無
(資料圖片)
其實呢一籃子問題我早在十多年前已經睇到,响2015年立法會公共交通策略研究專題嘅咨詢過程中,亦提出一啲意見,包括可行嘅轉型方向,政府當然無理啦。另一方面,响當年嘅咨詢重點,除咗19 vs 20之外就係「低地台小巴」,稍為會對公共政策有啲認識嘅都會睇到呢個係爭取放寬座位上限嘅「對價籌碼」。另一方面,低地台小巴嘅輪椅區 vs 只許座位乘客嘅運作模式造成嘅矛盾,其實係小巴轉型嘅契機。只不過政府唔理之餘,在業界方面,就是進智公交行政總裁陳文俊好一句「袋住先」收貨19座,孖埋馬僑生整兩部 Optare Solo M790 嚟香港「跟政府劇本」燒咗接近四百萬銀紙,咁咪就乜都唔駛再搞。
講返牌價有關嘅嘢。之前報導嘅 Call Loan,以至近日嘅「銀行信貸援助」,本質上同雷曼債券可謂係無分別。順便講,月前有某華資銀行大規模裁員,可能嘅真正成因其實就係 Lehman Brothers (HK version) 之小巴 (及的士)「按揭」。只不過本港傳媒大多從業員係唔識以至 no idea of 的士小巴借貸,唔識寫所以大家咪唔知道而以為只係樓市跌。即係點?撳吓計數機 4,350 x 3,000,000 再加 18,250 x 4,000,000 夾埋等如幾多先吧。最大鑊係「樓」仲可以「銀主盤」盡量套現,但小巴的士,係唔知可以點樣處理。
Be the first to comment